1、遥感图像灰度增强是一种点处理方法,主要为突出象元之间的反差(或称对比度),所以也称“反差增强”、“反差扩展”或“灰度拉伸”等。
2、图像增强的方法主要又两大类:空间域法和频率域法。空间域法主要是在空间域直接对图像的灰度系数进行处理;频率域法是在图像的某种变化域内,对图像的变化系数值进行某种修正,然后通过逆变换获得增强图像。
3、在遥感地质应用方面,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按照主要增强的信息内容可分为波(光)谱特征增强和空间特征增强两大类。 1 图像波(光)谱特征增强处理 图像波(光)谱特征增强处理是基于多波段数据,对每个像元的灰度进行变换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4、图像滤波增强处理实质上就是运用滤波技术来增强图像的某些空间频率特征,以改善地物目标与邻域或背景之间的灰度反差。
5、遥感图像能为视觉感受且可作为参数描述的特征是灰度、颜色、纹理和形状等。增强就是根据图像数据的这些特征参数,结合显示介质和人的视觉系统特点,选择某种从原始图像到增强图像的变换。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技术根据处理空间的不同,可分为基于图像空间的空域方法和基于图像变换的频域方法两大类。
6、遥感影像产生辐射误差(即灰度失真)的因素主要有:①大气对电磁波辐射的散射和吸收;②太阳高度与传感器观察角的变化;③地形起伏引起的辐射强度变化;④传感器探测系统性能差异,如光学系统或不同探测器在灵敏度、光谱响应和透光性能上的差异;⑤影像处理,如摄影处理等。影像灰度失真与影像空间频率有关。
亩数的计算公式是:长(米)×宽(米)×0.0015=亩数。传统计算土地的亩数的公式是: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66667平方米。我们平常求亩数,一般用更简易的计算方法2。例如:长200米,宽150米的土地面积是:200(米)×150(米)×0.0015=30000平方米×0.0015=45(亩)。
传统计算土地的亩数的公式是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66667平方米。这个公式是基于我国传统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得出的,因此比较直观和简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只是一个近似值,实际面积可能会有所偏差。平时计算土地面积时,我们一般使用更简易的计算方法。
亩数的计算公式为:亩数=面积(平方米)/6667。这个公式可以将任意面积的土地转换为亩数,便于进行面积的比较和计算。扩展知识:亩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亩是中国农业生产中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它被广泛用于农田面积的测量、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作物产量统计等方面。
量地怎么算亩土地面积的转换公式1公顷=15亩=10000平方米,1亩=10分亩=60平方丈=6667平方米,1公亩=100平方米,1平方米=0.0015亩。平方米与亩之间的转换(1)测量出土地的长与宽(m),然后使用长×宽×0.0015,即可将平方米转换为亩。
计算亩数的公式为:土地面积(亩)=长(m)×宽(m)×0.0015,或者是土地面积(亩)=长(m)×宽(m)/6667。 土地面积的不同转换关系如下: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0平方米,1亩=10分亩=60平方丈=6667平方米,1平方米=0.0015亩。
首先,对于回归周期,如果卫星在地球周围做的是匀速圆周运动,可以通过公式GMm/(r^2)=4(π^2)m/(T^2)来计算,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地球质量,m是卫星质量,r是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T则是卫星的运行周期。
回归周期:如果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2113周运动,则可用5261GMm/(r^2)=4(π^2)m/(T^2)计算卫星4102运行周期。若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则可利1653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来计算,不过这种方法必须知道至少一个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参数如月球的周期T=23days,公转半径r=84×10^8m。
重复周期是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圈所用的时间。重访时间是卫星经过同一个星下点的时间间隔。假如某个时刻卫星在地面上A点的正上方经过(此时A点称为星下点),如果地球没有自转,那么卫星在一个轨道周期之后会再次经过A点正上方。其间的时间间隔就等于卫星的重复周期,也等于重访时间。
卫星相对地球而言,两次轨道完全重合所需时间间隔,即人造卫星第一次经过某个星下点(地球中心与人造卫星的连线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点)和第二次经过同一个星下点的时间间隔。重访周期:观测卫星对同一地点相邻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注意:由于地球自转,轨道重访周期并不等于轨道周期。
km倾角:900降交点地方时:10:30周期:96min重访周期:4天 2008年9月6日,A星和B星通过一箭双星方式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随后进入在轨测试阶段。2009年2月19日,它们通过了在轨测试,最终在2009年3月30日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使用。
光谱范围在0.45-0.89μm。卫星能够实现对地球南北纬84度以内地区的无缝影像覆盖,回归周期为59天,重访周期为5天。卫星设计工作寿命为4年。资源三号卫星的发射与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在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领域的自主研制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后续的地球观测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摘要:针对目前国家级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对现势性土地利用数据的要求,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有益的尝试,以便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国土资源的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工具。
整个数据库建设过程采取严密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数据库数据质量。 2 数据库文件命名规则、图层划分、数据属性结构 为规范数据库建设,保证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在认真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原则下,进一步定义了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库文件命名规则、数据分层、数据属性结构。
为此,本文以黑龙江省望奎县为例,采用 SPOT-5 5 m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将制作好的1∶1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与土地详查矢量数据叠加,通过矢量、栅格结合的方法,辅以专家知识、人机交互提取变化信息,将外业调查后的变化信息属性赋予矢量数据,然后重新建立拓扑关系,生成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1、施工方编制施工监测方案内容是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倾斜监测、裂缝监测。水平位移监测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
2、编制监测方案的步骤包括确定监测目标、选择监测指标、确定监测方法、确定监测频次和时间、设计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和评估结果。确定监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是什么,即要监测的对象、范围和目的是什么。监测目标可以是环境质量、工作效率、生产过程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定。
3、施工监测方案包括的内容有:工程概况;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监测目的和依据;监测内容及项目;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监测方法及精度;监测期和监测频率等。
4、确定生态监测方案和技术路线时,首要任务是明确监测目标,进而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和方法,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在确定生态监测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监测的目的。这决定了监测的范围、频率和所需的数据类型。
Copyright © 2023-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KAIYUN体育 版权所有